以“替”代“限”大势所趋
从6月1日起,我省许多超市都推出了厚度达标的塑料购物袋。“厚是厚了,但太硬,手感不太好。”有的消费者这样抱怨。
“普通塑料袋加厚,本来是指望消费者能多用几次,但是从调研看,老百姓并不一定会重复使用,像这样的加厚袋子,如果随意丢弃,对环境的污染反而更重。”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坦言。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这样的声音:“限塑”并不是最终出路,终究还需要给塑料袋找出替代产品,以“替”代“限”。环保购物袋,便是替代普通塑料袋的最佳用品。
可喜的是,“限塑令”同时解救了一批以往生产可降解塑料袋困境重重的企业。南京比澳格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练军伟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初,‘限塑令’的消息传出后,我们的订单猛增,上个月的订单同比去年增加了10倍!18年来,投资者来了又走了,我们每个月的产量是几千吨,市场需求却始终处于不饱和的状态。直到今年,我们才终于看到了市场兴起的希望。”
据悉,“比澳格”前不久已入选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生物可降解塑料袋的唯一一家国内生产商。“南京的五星电器、苏果超市、海尔曼斯、克莉丝汀等4家企业,也已有意向将我们的产品在连锁店中推广。”
按常人的理解,可生物降解的袋子和全生物降解的袋子,肯定会比普通塑料袋成本高出很多。不过练军伟说,其实前者和后者相比,每吨的成本差价也不过1000-2000元,也就是说每公斤的价差不过1-2元,摊到一个袋子上,就更不明显了。
“限塑令”的执行,让南京诚宏无纺布有限公司也找到了“春天”的感觉。这家公司最近接到了不少客户的生产订单,要求生产用无纺布制成的购物袋。无纺布是一种结实耐用、易于降解、可多次使用的材料,比普通薄型塑料袋更利于环保。
苏果超市则准备推出用竹子、藤条、柳条等制作而成的“菜篮子”,还将借鉴欧美国家流行的购物包装方式,研发新型购物车。
昨天实地采访时,记者还发现,已有消费者自己动脑、动手,想出了以“替”代“限”的好办法——用旧衣服剪裁出购物袋。
南京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引导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积极开发体积小、质量轻、易清洗、卫生环保、便于携带,既经济又实惠的购物袋。“为的是让消费者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塑料袋的替代品,这样才能使‘限塑’真正落到实处。”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温静涵博士认为,我国塑料袋以“替”代“限”还有一个过程,其实现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美国人的生活中一般不太用塑料袋做包装,虽然也有免费塑料袋,但是人们要么当作垃圾袋,慢慢消耗掉,要么收集起来到safeway(安全通道)之类的地方统一回收;韩国超市通常将商品包装用纸箱免费提供给消费者,顾客可将用过的纸箱放到居民区内指定地点回收;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人们买东西用自带的竹篮子,在比萨饼店里,竹编餐盘也取代了外卖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新加坡从2007年4月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这些做法,都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本报记者 汪晓霞 陆 剑 本报通讯员 陈熹熹
上一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