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奥运盛宴破解“垃圾难题”
昨天下午,“2008北京奥运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采购签约仪式”在玄武饭店举行。570万个“南京造”全生物降解塑料垃圾袋,将直供奥运比赛场馆和奥运村。目前,第一批90多万个环保塑料袋现已发往北京。
根据协议,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垃圾袋需求量为570万个,由南京比澳格独家供货。比澳格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丢弃后72天内,即可自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奥科委)总工程师王瑛表示:“今年初,我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奥运会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采购工作,经过对材料成分和使用性能等方面的严格筛选、评定,最终选定南京这家公司。”
比澳格公司总经理陈贻告诉记者,向奥运会提供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分为比赛场馆内使用的黑色垃圾桶塑料袋、运动员房内的白色生活垃圾袋和医用黄色塑料袋等。奥科委相关专家表示,比澳格提供给奥运会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最薄的也有0.03毫米,其中最大规格的黑色室外用垃圾袋,宽1.1米、长1.3米、厚达0.07毫米,最大承重可达20公斤,“‘南京产’环保塑料袋的工艺和物理性能,已经达到全球范围内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的最高水平。”
生产570万个全生物降解塑料袋,需要全生物降解树脂原料200吨,比澳格公司及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加工基地最近都在通宵达旦加班加点,确保8月5日前完成全部生产任务。
南京专家联手德国专家,首次提出制订奥运会生活垃圾处置预案
还有不到一个月,北京奥运会将拉开大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将尽享这场“体育盛宴”。如何高效处理“盛宴”后的生活垃圾,将是北京面临的一大挑战。中德专家联合研究的“北京奥运会生活垃圾管理”项目成果,已经被北京市政管委会采纳,并通过奥委会实施。这是历史上在举办奥运会前首次提出对奥运会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案。参与这一项目的南京有关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奥运会生活垃圾处理将是历届奥运会最棒的。
这项研究已经历时6年。”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李传统教授介绍,该项目是由德国巴伐利亚州资助50万欧元开展的,专题研究北京奥运会期间生活垃圾管理方案与处理工艺,包括:对生活垃圾的管理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对垃圾处理方式、技术和工艺提供科学的专家评价;参与奥运会期间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总结奥运会期间生活垃圾管理实效,为北京或其他城市将来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提供借鉴。
据悉,课题组经过调查,预计北京奥运会垃圾总产量约为1.3万—1.5万吨,与北京目前日产垃圾量相当。为此,课题组提出了需要增设垃圾处理厂和中转站等设施。这些研究成果多已被北京市政管委会采纳。
奥运会仅进行17天,但课题组的研究并不只是针对这17天的变化。李传统说,这项研究还将为我国大城市举办大型活动期间生活垃圾处理提供借鉴,比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该项目的中德方专家已经与世博会有关部门联系,希望提供相关技术帮助。
远在千里之外的德国,为什么对中国的垃圾处理如此感兴趣?
其实是科技搭台,经济唱戏。”李传统报出了一组数据:在全球环保产业市场中,美国占18%,德国占17%。德国中小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政府出资进行课题研究,其实是为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机遇。比如通过这个项目,可以为巴伐利亚州环保运输车辆、堆肥、生物、生活污水处理等企业提供信息,借助这个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德国人是精明的,也是实在的。”李传统评价。
由于是首次对奥运会生活垃圾处理进行科学管理,李传统相信:“北京要打造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垃圾处理也一定是历届最好的。”
十一以下是澳大利亚能源与资源部长兼旅游部长兼代理贸易部长马丁•菲古森于2008年7月8日发出的新闻稿:
下一个
相关新闻